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职教动态  >  职教要闻

职业教育:不是“后妈的孩子”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1-03-16 16:10   点击数:   
责任编辑: 赵梽兵 内容审核:


  一方面是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投入10∶1的悬殊差距;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技术型工人“千金难求”的反差。作为“技术蓝领”的发源地,上海的代表们呼吁职业教育:不是“后妈的孩子”。

  “我们上海的企业招不到好的"技术蓝领",只能和外地高职合作,委托其培养技术型工人,再让其回沪工作。”说这句话的时候,沈志刚瞅了瞅对面的市领导,而此时,俞正声书记和韩正市长轻轻的点着头。

  沈志刚的呼吁触及了“中国经济中心”上海市的痛处在领衔中国经济多年以后,“领头雁”如今正经受“民工”荒的困扰。在这里,“民工”并不指普通农民工,而是“技术型农民工”,也就是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沈志刚代表眼中的“技术蓝领”。

  “一方面,"技术蓝领"供不应求,人才还未毕业已被争抢一空;另一方面,企业"嗷嗷待哺",对技术型人才的渴望无以复加。”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龚学平代表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上海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达地区,中国的技术型民工几乎都往上海跑;如果上海缺乏,那全国各地怎样可想而知。”沈志刚说。

广西八桂职教网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进城,直接推动着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的发展,但30年后回眼望去,龚学平猛然发现:“我们忽视了培养支撑产业升级的具有一定素质的产业工人。”

  呼吁重视职业教育,在沈志刚看来,更为迫切的原因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每年将有1000万的农民工进城工作,同时大批“农民工二代”也已在城市成长起来,与父辈不同的是,他们需要追求更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于是技术型工人成为他们就业的“突破口”。

  不过,沈志刚不理解的是,上海不应成为“技术蓝领”的“洼地”。作为中国工业的发源地,上海市有着人才培养的深厚基础,不仅聚集着交大、复旦等国内顶尖高校,更有几十所全国一流的职业学校,其职业教育的基础、水平、实力在全国傲视群雄。但事实是,上海市确实缺乏“技术蓝领”,而且还需要借助外地职校培养。

  “职业教育投入只有高等教育的10%,这与国家的产业发展现状严重不符。”龚学平认为问题出在投入上。他反问记者:“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难道只是一个口号?”

  职业教育就像“后妈的孩子”,不仅在经费方面难得政府垂青,在政策方面也是。沈志刚认为,由于缺乏政策扶持,职业教育难以吸引到高水平的教师、有经验的技师、知名的工程师,“这不利于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型民工”。 广西八桂职教网

  因此,沈志刚建议,国家在财政上免除职校生学费,补贴困难学生;出台政策,增强职教引人的“魅力”;考虑国家办学、政府办学,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职教中去。

  同时,根据产业布局,设置国家中长期职业教育发展纲要,为未来中国的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在现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形成具有各种产业特征的技术型人才;针对农村进城的中学毕业生和“农民工二代”设置职业教育培训。 ep1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