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多年来,涉农职业教育一直面临着尴尬境地:一方面,农业类中职教育生源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大量在家务农的农民渴望学习现代农业新技术,却因忙于生计无法进城上学。
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把城市涉农类职业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实践课开在田间地头和养殖场。这一“送教下乡”模式效果如何?对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又有哪些启示意义?
口袋富来自脑袋富
“农忙下田,农闲上课;既是果农,也是学员”
记者来到河北邢台内丘岗底村时,正好赶上这里的“送教下乡”教学点下课。几十名农民学员簇拥着邢台市农业学校的李鸿雁老师去果园察看情况,一路上忙着问各种问题,还有的非要请李老师到自家果园里去看看……
“我们这有两个课堂,在教室学书本理论,在果园搞实践操作。这不,李老师刚讲了春天果树的管理技术,一下课马上就到果园指导我们给果树修枝啦。”村民杨小平说,“老师的授课内容直接与农时生产联系,回家就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来自广西八桂职教网
自从2009年3月“送教下乡”试点工作在该村起步,这里的村民们就可以农忙下田,农闲上课,不仅学知识,还免收学费。不到两年间,邢台市农业学校已设立63个“送教下乡”教学点,招收学生5300名,通过技能资格考试农民达到804人。
村支书杨双牛说:“岗底村地处太行深山区,全村人守着8000亩光秃秃的山,每人只有2分保命田,人均收入只有80元。通过‘送教下乡’,村民们学习种植苹果技术,荒山绿了,种的20万棵红富士苹果成了‘摇钱树’。岗底人‘口袋富’来自‘脑袋富’啊。”
去年,村里191名55岁以下果农通过了果树工技能培训,岗底村成了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仅苹果一项人均收入就达1.6万元。
为了鼓励村民学习,村委会承诺:对“持证下田”村民的苹果,每公斤收购价比无证的多2角钱;年满60岁的持证者享受的村养老金比无证的多一倍;对考试前三名的村民分别奖励1500元、1000元和500元。村里的山上写着这样一个标语:“既是果农,也是学员,读完中专,还读大专。”杨双牛说,要争取让俺们村个个都成为职业农民。
易龙好,好易龙
没有“送教下乡”手把手教果农科学技术,也不会有俺们村这么多吃上科技饭的“职业农民”。农民越是吃科技饭,越是知道知识的重要。——岗底村村支书 杨双牛
教学与农业生产同步
“教学要让农民学到、用到、赚到”
刘英群老师在这个学期特别忙碌,除了要在学校授课,还要负责五个村的“送教下乡”工作。“一个月有十几天要在村里上课,平时还要教学生、备课,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刘老师说。
虽说辛苦,刘老师却干劲十足,“我发现农民学知识的愿望特别迫切。去村里上课,经常有村民拉着我去家里吃午饭,为的就是能一对一地多问些问题。”作为第一批“送教下乡”教师,刘英群的足迹几乎遍布了邢台市所有村庄。
谈起在校生和农村学员的不同,刘英群说:“教在校生更多考虑的是学科的系统性,往往按教材编排顺序教学。对于农村学员并不适合。”以果林专业为例,秋季入学的农村新学员,他们正从事果园的深翻施肥及果实采摘等工作,如果按教材先从果树生产基础讲起,农民们下课后摘着果实要想着花的功能,死记硬背,还用不上。
易龙好,好易龙
为此,“送教下乡”的老师们大胆改革了教学模式,根据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需要的饲养管理和田间管理技术,直接讲授当前生产所需要的管理工作技术,在此基础上引入必要的专业理论,让学生逐渐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同时,为了能使教学更生动,学校还为老师配备了计算机、投影仪等各类便携式教学实验设备。
农村学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上课的针对性一定要强,形式要丰富多彩。讲得生动,农民才爱听。有人问我怕不怕被村民问住,我说不怕,就怕他们不问我。——邢台市农业学校“送教下乡”教师 刘英群
课程与产业布局吻合
“让科学技术就地转化为生产力”
“农民蕴藏着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对科技的渴望。对于已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农民来说,简单的技术培训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必须让科学技术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邢台市农业学校校长关林柏说,“目前,我国多数的农业技术站仍然设在乡镇,乡里到村里只有1公里之遥,可村里却没有专门的技术员。我们宁可从学校到村里走出100公里,也要把农业技术人员送到农村去。
本文来自广西八桂职教网
”
为此,学校除了使教学进度与动植物的生长周期相同步外,还在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当地产业布局,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农村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制订专业方案。
关林柏认为,“送教下乡”的目标是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在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帮助农民实现生活富裕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倡导文明乡风。
邢台市农业学校“送教下乡”实行以来,带动了全国多个学校加入,已有18个省市的180余家职教代表团来学习交流。“这是好事,越多的学校参与,就代表着越多的农民受益。”关林柏说。但同时,他也指出在开展过程中应该避免走过场和弄虚作假,否则会挫伤农民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全国的农校和涉农部门共同努力深入开展“送教下乡”,而不仅仅把涉农教育的重点放在学校里的年轻人,我相信,我国和发达国家在农民素质上的差距,可以缩短一代人。——邢台市农业学校校长 关林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