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资料中心  >  重要资料

《珠三角地区职业学校“双元制”办学模式探索》结题报告

来源: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1-07-31 18:09   点击数:   
责任编辑: 赵梽兵 内容审核:

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双元制"课题组


  2002年,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的课题《珠三角地区职业学校"双元制"办学模式探索》被中山市教育局定为市级立项课题。课题组试图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出具有珠三角特色的"双元制"办学模式。三年来,课题组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联系企业合作办学,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师资、管理经验、耗材、实习机会等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学历培训、文体设施场地和输送毕业生等服务。这样,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形成了
  "双元互动,校企双赢"的渗透式"双元制"办学特色,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而且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互学互动、互利互惠,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双方真正形成了"双赢"局面,走出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新路子。现在,本课题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课题组按市教育局的部署进行结题,对三年来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但归根到底,问题的本质在于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千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技术人才。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技术人才的任务,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素质。不断研究和试验新的办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开发人力资源、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经过二十年的积累,珠三角工业已由"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技术型转变,随着经济的转型,工业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报载,目前广州、深圳等地,中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并且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价无市",目前有些企业甚至还到国外聘请技术工人。中山市自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后,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产生技术人才短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办学体制的因素较为突出。我们的办学和用人制度,长期以来都是学校培养、企业使用,培养和使用是脱节的。一方面,企业常常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招聘来的员工往往要重新培训;另一方面,由于条件所限,学校的教学设备和专业技术往往很难跟上形势的发展。设备比较陈旧、技术相对落后是普遍现象。因应形势的发展探索和改革办学体制,尽快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职业培训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这为我们进行办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有这样一种设想:让企业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教学中来,使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成为办学主体,学校和企业分工合作,将彻底解决"教学"和"用工"脱节问题,办学效率和办学水平将得到质的飞跃。这种设想,是借鉴于德国职业学校"双元制"办学模式。

  (二)"双元制"的内涵及做法
  在德国,职业教育是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二者各为一"元",他们称这种办学模式为"双元制"。德国"双元制"是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的。50年代后期,通过政府立法的形式把"双元制"上升为国家意志,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战后的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双元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概括地讲,德国"双元制"有以下特点:

  1、两个办学主体:企业和职业学校。企业和学校没有隶属关系,政府通过立法和利益诱导使企业成为办学主体。
  2、两个教学地点: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的在企业的生产现场和服务现场。在企业,他(她)是受培训者(学徒);在学校,则是一名职业学校的学生。

  3、两个办学主体分工明确具体。职业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从专业理论方面来促进和补充企业中的培训(专业课程)并且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企业中的培训是在一定条件下,并且是在符合所使用的技术的最现代化的机器和设备旁进行的;接受培训的人员可以在培训结束后立即从事一门专业技术的操作。专业培训的课程约占60%。

  4、企业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以生产性劳动为主。这样就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德国"双元制"的巨大成功,影响了世界很多国家的职业教育培训体制。在亚洲,新加坡、韩国是最为成功的,它们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职业培训体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中国,目前有三个地方在研究"双元制",一是北京,二是上海,三是沈阳,比较成功的试点是上海大众与德国的合作项目。珠三角地区与上述地区的差异是明显的,无直接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因此,对珠三角地区职业学校
  "双元制"办学模式进行探索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借鉴德国"双元制",目的就在于探索出一条适合珠三角地区特点的职业教教育办学的路子,归根到底,就是探索如何可将其"本土化"的问题。我们经认真研究,探索出了渗透式"双元互动,校企双赢"的办学模式。它与德国"双元制"的相同之处,就在于企业成为职业学校的办学主体。它与德国"双元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德国有立法保障落实,而渗透式"双元互动,校企双赢",靠的是利益互动来落实。这一观点,超越了生搬硬套"双元制"的做法,走出了一条在没有立法保障前提下实施"双元制"的新路子,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从理论上可以拓宽我们视野,让我们探索职业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和推动珠三角经济发展。1、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2、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坚持职业性、技术性发展方针。3、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在适应产业发展中发展。

  本课题从实践上:1、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双元制"合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2、在没有专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鼓励企业使其在作出经济贡献的同时,为社会化教育作出一定的贡献。3、在珠三角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探索一条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为企业升级换代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课题的立项
  2001年,学校进行了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确定了实行"双元制"办学的专业(机械加工专业),选定了进行"双元制"办学的合作企业(中山杰士美电子有限公司),并与其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课题确定以后,由学校校长方向东、副校长廖文胜牵头成立了课题组,成员有黄瑞芬、朱玉银、杨恒基、张志略等骨干教师。本课题于2002年向中山市教育局申请立项并得到了批准,成为市级立项课题。2003年,本课题同时成为教育部国家级课题《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研究》的子课题。本课题经过3年多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国内外"双元制"研究现状评析。跟踪了解国内三个研究所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重点研究德国等对"双元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如何本土化的问题。

  2、珠三角地区"双元制"构建与实践。这是研究的核心方向,包括:(1)双元和谐互动关系的研究。中国职教蓬勃发展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什么"双元制"未成为珠三角职教的主流?双元中,学校这一元热情高,企业这一元缺乏主动,如何让双元建立和谐互动的关系?(2)与双元制相适应的课程改革。根据"双元制"的教学要求,必须对现行课程作出相应的改革。我们首先在本校机加工专业先进行"双元制"的教学试点,已积累一定经验,将来计划逐步推广到其它专业,并由此探索出适合珠三角地区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我们原计划对教材进行改革,依据劳动出版社的技校教材,我们将课程整合成以下形式:①公共课。包括: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语言、信息技术。②专业基础课:包括专业理论、专业制图、专业计算。③专业实训课。④工厂实习。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训课程。我们综合了专业基础课程,适当压缩了理论课程,扩展了实习课程。课程改革之后,打破了学科教育的局限性。

  3、"双元制"与学生专业素养发展的相关研究。"双元制"培养的不应该是只懂技术的"机器",而应是具有健全人格的技术人员。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人谋生手段的同时,如何给人带来尊严,完善人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我们试图运用科学的方法,来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师生座谈法和个案研究法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例如,采用文献研究法,从多渠道,多角度搜集资料、信息及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校实际进行研究,防止重复研究,尽量少走弯路。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企业对毕业生个人素质的要求,以及他们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学校根据这一结果对教学进行调整。采用师生座谈法,收集师生对开展"双元制"研究的看法,群策群力,共同搞好课题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跟踪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研究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个案,寻求个案中隐藏的普遍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1、领导支持。学校所在的坦洲镇领导大力支持课题的研究,曾专门召开会议,推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办学。市教育局主管领导多次莅临学校,鼓励课题组开展工作。

  2、人员保证。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成员,有着丰富的管理、教学和研究经验,有充足的时间参与研究。
  3、经费保障。学校计划提供10,000元作为课题经费,能充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4、企业配合。参与合作办学的企业杰士美电子有限公司,是坦洲大型的优秀外资企业之一,员工约4000人,年产值数亿元。董事长吴明村先生是中山市荣誉市民,他秉承"追求完美,回馈社会"的理念,十年来共向社会捐资1000万元以上,重点是文体活动和教育事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是在坦洲发展壮大的,而且吴明村董事长对职业教育有较深刻的认识,对校企合作办学十分支持。

  三、构建渗透式"双元制"的主要方式
  本课题研究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帮助学校办学,第二阶段是校企双方互相帮助,第三阶段是校企双方交流与合作。正是在第三阶段,双方形成一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的关系。

  何谓渗透式"双元制"?
  渗透式"双元制"是相对于分段式"双元制"而言的。分段式"双元制"模式中,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学习是分阶段的,一般是在学校学习2年,然后到企业学习1年,或者在学校学习5个学期,第6学期到企业学习,其学习总体表现为先学校再企业,二者各占一个阶段。而渗透式"双元制"则不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3年中,有时在学校学习,有时在企业学习,二者互有先后,相互交错,故而我们命名为渗透式"双元制"。也就是说,企业参与办学渗透在办学的全过程,每个环节企业都参与。据我们了解,现实中分段式"双元制"较为普遍,而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这种渗透式"双元制"则相对较少。

  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构建和实施渗透式"双元制"的主要方式可以概括为"两个主体,三个三"。
  "两个主体":办学主体有两个,一个是学校(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一个是企业(中山杰士美电子有限公司);学校与企业没有隶属关系,双方通过签订协议使企业成为办学主体。

   "三个三":即三个沟通渠道,三个学习地点,三个学习内容。
  三个沟通渠道:学校校长-企业厂长,学校科组长-企业主管,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技术师傅。
  三个学习地点:学校教室,学校实习工场,企业生产车间。
  三个学习内容:在学校教室学习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在学校实习工场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在企业车间进行现场观摩和顶岗操作。
  学校实施的"双元制"借鉴了德国"双元制",但又不同于德国"双元制",它的最大特点是渗透式"双元互动,校企双赢"。具体内涵是: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师资、管理经验、耗材、实习机会等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学历培训、文体设施场地和输送毕业生等服务。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优势互补、互学互动、互利互惠,双方形成相互渗透,达致"双赢"。

  具体方式分述如下:
  (一)签订协议,校企建立合作办学机构。
  为了将校企合作办学落到实处,2001年双方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办学协议书,明确了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还建立了"校长-厂长、科组长-主管、实习指导教师-技术师傅"的合作机构,包括三级:学校校长与公司厂长定期互访,把握合作的方向;学校科组长与公司主管具体负责合作事宜,每月见面;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或公司技术师傅每周在校内实习工场工作,指导学生训练专业技能,讨论教学中的问题。这样保证了大事有人管,小事有人抓,合作不变样。

  (二)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学校的办学。
  1、捐助资金、设备:先后捐建了运动场、电脑室、机械绘图室、车工室、钳工室、线切割加工室等场室设备,折合人民币200多万元。

  2、提供管理经验:学校引进、推广公司的"6S管理",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以前我校师生到杰士美公司参观,总是对公司井井有条的管理暗暗叹服,但不知奥妙在哪里。后来才知道公司运用了先进的"6S管理"。"6S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日资、台资规模企业中被广泛采用。6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规范(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六个项目,因日语的拼音均以"S"开头,简称6S。通俗地说就是功能分区,物品定量定位,清除多余杂物,保持整洁,形成制度,保障安全,培养场室使用者的良好素养。我校于是组织了一批教师前往参观,拍照、收集资料、学习,并在公司主管的指导下,在实验实习场室和教室学习推广"6S管理",受到校外前来参观的人士交口称赞。"6S管理"不仅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而且使学生提前熟悉了规模企业的管理模式,毕业后适应企业的能力增强。

  3、提供实习师资和实习耗材:公司安排一名技术师傅到校内实习场室指导学生操作,并安排一名主管助理负责协调。以2002学年为例,第一学期公司派出机修班的技术骨干丁师傅到校指导学生,每周跟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一起工作5天;第二学期公司派出机修班的技术骨干丁师傅到校指导学生,每周跟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一起工作1天。而公司机修部主管助理周立新则每周来校1次,联络讨论实习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学校车工室、钳工室耗材、电费也由公司负责提供。至今,学校还保存了企业资助学校实习耗材、电费的120多张书面材料复印件,小的价值几百元,大价值几千元,都是公司吴明村董事长亲笔签字批准的,令人非常感动。

  4、提供到企业参观见习、实地实习操作的机会: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流水线上学习先进的技术,双方合作培养技术工人。操作分三个阶段,分别为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学习阶段,实习工场技能训练阶段,工厂实地观摩、顶岗操作阶段。第一阶段由学校负责,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阶段由双方共同负责,以校内实习工场训练为主,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技术培训,工厂派出技术师傅到场协助。第三阶段按实习计划,到公司生产第一线观摩和顶岗实习,其中技能较差的学生回到学校实习工场重新训练,待技能提高到一定程度再回到企业顶岗实习。同样以2002学年为例,我校机加工专业学生(高一除外)每学期安排到公司车间见习1天,顶岗实习5天。见习主要安排半天参观公司各个车间,另半天站在机器旁,看着公司工人如何操作,了解操作的步骤。顶岗实习则由学生顶替公司工人操作机器,公司工人从旁指导。这些见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管理的一般情况,也明白了做一名工人需要良好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对学生学好技术触动很大。

  5、公司还派出中层干部到学校举办讲座:像2004年5、6月份,公司就派出了3位中层到学校为学生开了3个讲座,这3个讲座分别是公司工模部工程师刘志浩主讲的"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公司印刷厂主管罗新华主讲的"现代工业背景下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和公司董事长办公室主任刘新民主讲的"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这些有关科技前沿、就业形势、企业管理等内容的讲座,增进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三)学校为企业提供多种服务。
  1、为公司员工提供文化教育:到目前为止,共为公司开设了4届成人高中学历文凭班(学制2年半),4届共183人顺利毕业,拿到成人高中毕业证书。学校挑选了优秀的教师为他们授课,公司也每天派专车接送,学员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学习,每年参加全市成人高中统考均取得优异成绩,受到了市教育局的多次表扬。该班成功地为员工提高了竞争力,为企业留住了不少基层优秀员工。

  2、为公司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提供场地、器材和人力:公司是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十分重视文体活动,厂运会规模盛大,像2003年的厂运会耗资一百多万元,其盛况可见一斑。学校则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3、为公司输送毕业生:我校机加工专业首届经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优先向公司推荐就业,公司共接收优秀毕业生和文体尖子26人,其中毕业生吴校贤等人由于专业技术精、劳动态度好、适应能力强,很快成长为公司基层管理人员。

  (四)校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校企双方的合作并不是停留在单纯的"物物交换"层次,已向文化交流的层次发展。像外资企业那种办事缜密的作风就已经影响了学校的管理,而学校校园文化又影响了企业的文化建设,双方形成了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良好局面。如学校校运会与企业厂运会总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效果
  本课题经过3年多的努力,使学校和企业互利互惠,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达致了"双赢"的效果,同时,渗透式"双元互动,校企双赢"模式在广东省职教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省、市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广,许多职校前来参观取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下面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学校方面
  在双方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师资、管理经验、耗材、实习机会等支持,同时,双方在文体活动交往中,实现了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相互融合、渗透,互相学习,互相促动,共同提高。学校获得市"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在2003年增地27亩,投资近1000万元进行扩建和添置设施设备,学生人数增加到2100多人,并于2004年3月通过了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验收,晋升为广东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取得的成效有:
  1、实现了产学结合,培养了一批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实行"双元制"办学,真正实现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种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两个优势,一是经过实践磨练,劳动技能扎实;二是熟悉企业情况,适应能力强。合作项目毕业生由于安排到企业实地顶岗操作,技术较精,且对企业的管理情况较为熟悉,推荐到企业就业后较能适应,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如日资企业荒井空调制作所吸纳了二十多名机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圣马丁电子有限公司连续两年招收了十几名机加工专业毕业生,世界500强控股企业日星公司招收了二十多名毕业生,他们都称赞我校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劳动态度好、专业技术精,并表示将继续招收我校毕业生。

  2、学校实验实习场室不断完善,专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在实行合作办学的三年多的时间里,公司继续捐助设备,使机械加工技术、维修电工等专业设备日趋完善,目前已建成车工室、钳工室、机械制图室、线切割加工室、电工室、电工PLC室,已升格为市车工、钳工考证考场和市电工培训基地。该专业参加省市技能竞赛均取得上佳成绩,成长为全市的骨干专业。已有3批学生已参加了车工、钳工考证,本来学生只需考取初级技能证书即可,但不少学生报考了中级证书,都是100%通过,受到了市技能鉴定中心的表扬。

  3、培养了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在双元办学的过程中,学校的专业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实践环节方面的不足,在和企业的教学互动中,虚心向企业的专业师傅学习,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在短短几年内,有2名老师考取了技师,14名教师取得了高级专业等级证书,初步形成了一支较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学习和实践6S管理,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学校既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环顾校园内外,下列现象时有发生
  :(1)部分师生仪容或穿着不整(2)各场所的清洁程度不高(3)物品的随意摆放(4)教学用具与公用设施维护、保养不良
  (5)实验实习场所不规范,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以上种种不良现象,直接导致资金浪费、场所浪费、人员浪费,并由此影响士气,工作与学习效率下降,教学质量徘徊不前,学校形象受损。另一方面
  ,学校的毕业生大部分要到企业就业,规模企业大部分都执行6S管理,学校通过推行6S,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缩短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期(既所谓的零适应),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学习和借鉴杰士美公司的6S管理模式,设立了四个6S推行小组:公共事务6S, 实习场所6S,办公室6S
  ,班级6S。各个小组分工明确,并有相应的奖惩制度,三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推行。校企合作的第一步,不是技术和物资的合作,学校首先学习的应该是管理。方向东校长强调指出:我们的设备不可能也不必要是一流的,但是我们的管理可以是一流。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和实践,学校的6S管理水平已经和工厂的实际情况相近,学生的就业基本上达到了"零适应"(即从学校毕业就直接到企业上岗)的水平。近年来,学校接待了很多来访者,他们对学校实行的6S管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5、促进了学校教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在实行"双元制"教学实践的同时,学校及时申报了"双元制"教学的科研课题,
  课题研究总结和升华了校企合作的成果。到目前为,课题组共撰写了十多篇论文,其中已有2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1篇入选公开发行的书籍,3篇发表在省级刊物,1篇在省级和市级经验交流会上交流,2篇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还有1篇即将在省级刊物发表(已收到认刊通知书)。与此同时,本课题的研究极大地带动了学校教科研的气氛,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已有8个,一批教研成果得到发表或获奖,得到了中山市教育局的肯定和表扬。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和副所长曾多次到校调研,帮助总结和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方向东校长也多次应邀介绍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经验。

  6、教材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课题原计划全面改编教材,后来发现仅凭学校教师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于是调整计划,选用了上海出版的"双元制"教材,并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同时,根据实际,编写了三本实训教材,分别是《机床操作手册》、《车工实习指导》、《钳工实习指导》。另外,编定了《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机加工专业学生成长册》,使用这一《成长册》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手册。

  (二)企业方面
  在双方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学校为杰士美公司提供员工学历培训、技能训练、文体设施场地和输送毕业生等服务,同时,双方在文体活动交往中,实现了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相互融合、渗透,互相学习,互相促动,共同提高。学校为企业留住了许多基层优秀员工,也为企业扩大了声誉和影响。公司近年业务蒸蒸日上,文化建设更上台阶,被评为市文明企业、先进企业,2003年更获得全国"百佳明星侨资企业"殊荣。

  (三)社会影响
  由于课题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山市教育局曾多次在会议和文件上表扬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的校企合作实施"双元制"的做法,并专门召开全市职中校长会议,推广该校的做法。与会职中校长都觉得该校的做法很好,在农村职校中带了一个好头,纷纷表示也要进行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目前,中山中专、黄圃理工学校、小榄建斌中学等职校已进行了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并已初见成效。

  在2004年广东省职教经验交流会上,坦洲理工学校作了题为"校企合作创双赢"的书面发言,引起了许多中职学校的关注。
  广东省职校校长培训中心(设立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曾3次组织国家级校长培训班、省级校长培训班学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调研,学习该校"双元制"的经验。参加活动的省内外职中校长、教导主任共有170多人,其中部分校长回校后还专门组织领导、教师再来学习参观。

  广东省职教学会副会长陈瑞芳等,曾组织广州市中专理事会成员校长20多人到学校参观考察,推介该校"双元制"的经验。
  广东省教育厅职成处副处级助理调研员彭红光,国家教育部职成司师资处副处长黄兰英,广东省教育厅职成处副处长李洪等领导,先后莅临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调研该校实施"双元制"的做法。

  2004年3月,广东省重点职中评估专家组莅临坦洲理工学校进行评估验收,专家们对该校渗透式"双元互动,校企双赢"的做法和6S管理表示高度的赞赏。

  3年间,先后有中山市建斌中学、中山市板芙职业中学、
  新疆兵团民族师范学校、中山市黄圃理工学校、佛山市农业学校、中山市三乡理工学校、中山市技工学校、河源市工业学校、佛山市顺德勒流职业中学、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等11所省内外职业学校曾组织领导和教师到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参观学习有关"双元制"、6S管理的经验做法。

  3年间,《中山日报》对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进行有关"双元制"、6S管理的报道共有5次,其中两次是专题报道,分别是《学校企业双元互动,"6S"管理初露锋芒》和《校企合作共造"大师傅"》。

  ……
  有人说,坦洲理工学校实施"双元制"的做法,在市内很有名气,在省内有广泛影响。此话不假。
  五、结论
  (一)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
  德国"双元制"通过立法,确定了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解决了"教学"和"用工"脱节的问题,为德国培养了大量技术精湛的技术工人,成为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先进性得到了世界公认。中国职教界也都知道德国"双元制"的先进性,也有不少职业学校开展"双元制"的研究和实践,但除了少数具有德国背景的项目取得成功之外,其他项目往往无疾而终。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中国,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必须承担这样的义务,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不愿意参与到"双元制"办学中来。或者即使参与到"双元制"办学中来,也不能坚持多久。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细胞,企业存在的目标就经济利益最大化,因而不做无利可图之事,似乎也无可厚非。

 
  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是众多研究"双元制"的职校之一,学校进行了认真而又艰苦的摸索,开始时是借鉴"双元制",后来提出渗透式"双元互动,校企双赢",这是一个大跨越。这种渗透式"双元互动,校企双赢",企业全程参与了学校办学的各个环节,校企相互帮助,相互渗透,是具有珠三角特色的"双元制"。

  在这个不断摸索的研究过程中,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校企合作办学的做法也得到了中山市教育局的多次肯定和大力推广,更吸引广东省60多位校长到校参观调研。学校校长方向东同志也因为走出校企合作新路子,被授予广东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上级的肯定坚定了学校进一步实施"双元制"的信心。经过多方努力,中山圣马丁电子有限公司也开始与坦洲理工学校进行合作,坦洲理工学校已为该公司开办了一期成人高中班,目前又开办了第二期成人高中班,公司也接收了坦洲理工学校的一大批毕业生,更进一步的合作也正在洽谈之中。日前,坦洲理工学校又与规模企业伊泰莲娜公司展开合作洽谈,学校帮助公司开办一个成人高中班,帮助公司提高员工素质。学校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更加清楚地说明了校企合作办学符合形势的发展,前景无限。

  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认为,他们开展"双元制"的研究之所以取得初步成功,主要有三个决定因素。一是学校必须有寻求企业合作的内在强烈愿望。学校有这样强烈的内在愿望,才能克服困难,不断追求,敢于付出。二是企业必须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企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伸出手来,为教育作出承担。三是学校必须让企业有利可图。这个"利",不一定是金钱,但一定是企业需要的东西,比如名誉、文化、教育、人力资源等等。企业有利可图,双方合作才可能长远。

  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的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们用自己3年多的行动证明,在没有立法保障的前提下,校企合作实行"双元制"也是可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使学校和企业双方在合作中都获取利益,互利互惠,校企合作办学就有可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那么双方的合作就可以持续下去。这也就是该校提出的"双元互动,校企双赢"。校企合作办学实行"双元制",改变了职业教育与生产脱节的毛病,符合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特征,因此有广阔的前景。

   (二)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1、缺乏制度保障,改革立场容易动摇。
  "双元制"成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因为德国有法律保障"双元制"的顺利实施。而要在中国借鉴德国"双元制",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导致困难很大。资料显示,在我国实行双元教学比较成功的项目,往往都有德国的背景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如近来被中央电视台报道的山东省平度市,将推广实施"双元制"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下发了若干个相关文件,保证了"双元制"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而在其他地方,由于政府的认识尚未到位,校企合作还属于学校和企业个体的自发性行为,偶然性很大,所以改革难以深入,改革的立场也因此容易动摇。在我校,虽然校企签订了协议,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双元制"合作,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这种协议的约束力毕竟有限,双方的合作能走多远是个未知数,从而信心不足,改革立场容易摇摆。

  2、教材改革难度大。
  校企合作办学实行"双元制",必然要进行多项改革,包括改革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考核方法等。其中改革教材的难度最大,因为要围绕培养目标,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材结构体系,精简课程门类,编写宽基础、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教材,仅靠学校教师的力量,显然有点力不从心。我校课题组开始时决定改编教材,后来感觉力量不够,从而选用了上海出版的"双元制"教材,并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

  3、师资力量不足。
  校企合作办学实行"双元制",需要大批的"双师型"教师,而学校和企业都难以提供。学校教师是应试教育的成功者,理论功底普遍较深,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双元教学恰恰淡化理论强调实践,学校教师往往难于适应双元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师傅往往长于技能,但也同时对教育教学方法掌握不足,缺乏教学技能。

  4、对企业依赖较大。
  在目前的情况下,参与到某间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是个别的,企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影响"双元制"办学,特别是企业的人事变动,往往有关键性的作用。像我校,"双元互动,校企双赢"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和成功,但我们也担心,如果哪一天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或者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发生改变,"双元互动,校企双赢"是否还能继续下去?所以一定要想办法,一是使参与合作办学的企业数量增加,最好是与行业协会进行合作,这样可以避免对某一个企业依赖较大的问题;二是学校对增强对企业的影响,增加企业对学校的依存度。

  (三)今后的研究设想
  2005年6月,本课题将按规定进行结题。但是,我们认为,渗透式"双元互动,校企双赢"办学模式符合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特征,也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一定有广阔的前景,因此,我们的研究还将继续下去。

  在后续研究中,我们计划提出一个课题,即"校企双元合作培养高技术人才",并依托这一课题,投入200万元基建费建设数控技术实训中心,并再投入250万元设备费用,为区域经济培养高技术人才。目前,数控技术实训中心基建已完成,设备方案已做好计划,资金也基本落实。

  在下一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校企合作实行"双元制",虽然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学校不要急功近利,而是充满信心,以服务企业为切入口,持之以恒地与企业交往,总会有成功的一天的。

  1、构建起"双元互动,校企双赢"的运作机制。
  限于国情,我们暂时无法追求校企合作办学上升到法律保障的地位,但可以设想,在本地政府的大力统筹和推动下,通过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合作,形成一整套"双元互动,校企双赢"的经验做法,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合作办学,从而通过利益驱动使校企办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如果这种合作不再是校企"一对一",而是校企"一对多"合作,那么它也将克服对单一企业依赖过大的问题。

  首先,学校要加大教学改革和办学体制改革的力度,创设条件,服务企业,增强企业对学校的依存度。
  其次,政府要加大宣传指导和政策统筹的力度,支持校企多种形式合作办学。
  广东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的办学路子,加大办学体制改革力度。省政府有了政策性指导,地方政府应积极贯彻落实,在推广"双元制"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宣传指导作用,二是政策统筹作用。政府应运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向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宣传"双元制"的优越性,宣传企业应为社会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引导企业加入到"双元制"办学中来。在这方面,山东省平度市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平度市政府统筹资金支持"双元制"办学项目,将部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返还给参与"双元制"办学的企业,让企业有付出、有收益。事实证明这些做法都是非常有效的。

  再次,行业协会和企业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为推动校企合作发挥更大作用。
  2、构建起"理论够用,技术适用"的教材体系。
  3、借助"双元互动,校企双赢"办学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
  借助"双元互动,校企双赢"办学模式,加速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拓展"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使用、激励制度。
  4、构建起"师生成长评价体系"。
  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狭隘成才观,营造以精通职业,为人类造福为荣的新型成才观,变"结果评价唯一"为"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评价方法,变"一次毕业"为"终身学习"的学习观,让师生在多元的,注重结果与过程相统一的,终身学习的评价中成长成功。


2005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