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职教动态  >  职教要闻

新疆农业职院创新服务"三农"模式带动农民致富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时间: 2013-06-05 21:08   点击数:   
责任编辑: 赵梽兵 内容审核:

  
  日前,记者走进新疆几个重要的农牧业种植养殖基地,只要一提到新疆农职院,农牧民总是翘起大拇指称赞一番。近年来,新疆农职院教学服务农业生产,科技带动农民致富,创造6种服务“三农”模式,带动10万多名农民脱贫致富,实现服务“三农”体系化和全覆盖,成为农牧民的“贴心人”。

  边做边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近万人

  “去年,我种植的80亩葡萄卖了个好价钱,加上保鲜库的收入,一年纯收入达50多万元。”新疆沙湾县乌兰乌苏镇小庙村村民许兵笑得合不拢嘴。

  许兵告诉记者:“2004年,我和父亲开始种植红提葡萄,由于不懂栽培技术,2005年春季30%的枝条干枯死亡,损失惨重。后来,我被镇里派到新疆农职院学技术,找到葡萄枝条死亡的原因。回来后,我将种植面积扩大到66亩,喜获丰收,当年就赚到22万元。”

  原来,为服务农民,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动与沙湾县乌兰乌苏镇合作,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许兵上的正是这个培训班。

  “我们根据农民生产实际开设课程,学习活动根据季节调整,农忙时,农民学员回到农村开展农事活动,农闲时,再返回学校学习。”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告诉记者。

  农忙时,新疆农职院派教师跟踪到农民家门口,指导农民学员实践。许兵利用学习的技术,发明了葡萄清沟覆土机,获得了专利。这台机器一天可顶50个劳动力。

  乌兰乌苏镇党委书记谢才宝说,许兵不仅自己发家致富,还带动周边农民种植葡萄,当地葡萄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我们镇人均耕地仅有3亩多,但这几年人均收入每年增加上千元,去年人均收入超过万元。”谢才宝对记者说。

  新疆农职院院长王毅告诉记者:“这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实现‘一户带四邻、四邻带一村’的科技带动连锁效应。几年下来,已有50位农民拿到中专文凭,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近万人次,培养农民科技示范户210户,创收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帮农民实现了‘致富梦’。如今,该镇已成为省级‘科技示范乡镇’。”

  边学边用,在生产一线培养学生

  新疆农职院动物科技分院院长丑武江说:“我们把实践课直接放到农村,把教学实习与服务农牧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技术员’服务生产一线。”

  根据动物疫病的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每年春、秋两季,新疆农职院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各县市的防疫工作。“我们每年安排近20个班次500多名学生参加防疫工作,3年来累计完成了170万头牲畜的防疫任务。”

  新疆农职院的专业教师还带领学生建立5个动物医院流动服务站,专门配备了流动服务车,走家串户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专业服务。

  如今,在新疆农职院所在地——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农村和牧区,人们经常能看到流动服务车往来穿梭,一会儿在这家农户的养鸡场,一会儿又在那个养殖户的奶牛场,显得十分忙碌。这些专门为农牧民服务的“流动动物医院”,被养殖户称为“贴心人”。

  一次,一位养殖户找到丑武江,说自己养的一头奶牛被兽医判了“死刑”,希望他帮忙看看。经过丑武江的治疗,奶牛起死回生,为这位养殖户挽回1万多元的损失。如今,农牧民遇到牲畜有什么疑难杂症,只要给流动动物医院打个电话,很快就能得到帮助。

  新疆农职院常年有一批专家活跃在广大农牧区生产一线。水稻专家杨柏松培育出“昌优一号”优质高产水稻品种,他免费把6吨优质稻种送给农民种植,为水稻种植户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被誉为“刘沼气”的沼气专家刘德江教授,在全疆14个地州62个县开展沼气推广和培训,累计举办35期培训班,培训3000多人。

  边试验边推广,把服务基地建在天山南北

  “当初,我们到吐鲁番去搞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遭遇当地种植户冷眼相看。”新疆农职院园林科技分院院长罗建国说,“听说我们是从学校来的,他们根本不相信我们可以搞好设施农业,也不相信我们能在农村待下去。”

  如今,农民们纷纷跑到罗建国的基地学技术。“看新疆农职院的老师怎么种,我们也就跟着怎么种,收入大增,一年就翻了一番。”一位姓张的农民对记者说。

  罗建国通过在农民家门口开展温室大棚种植、新品种生产试验,手把手教农民各种实用技术。“这个基地相当于一块试验田,我们搞成功了,再教农民去种。”罗建国说,“这样农民就不承担风险,而且心服口服,乐意接受。”

  为扩大服务“三农”的范围,新疆农职院牵头组建了“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这个平台,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整合资源,建立“四中心、八基地”,形成覆盖天山南北、涵盖农林牧的网络化服务体系。

  3年来,新疆农职院的四个中心和八个基地,共推广优质高效林果栽培模式136万亩,培育各种苗木600多万株,亩均增产20%,培训技术人员和农牧民1.6万余人次。

 


​ ​